| 廣告聯系 | 簡體版 | 手機版 | 微信 | 微博 | 搜索:
歡迎您 游客 | 登錄 | 免費注冊 | 忘記了密碼 |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

首頁

新聞資訊

論壇

溫哥華地產

大溫餐館點評

溫哥華汽車

溫哥華教育

黃頁/二手

旅游

哈佛: 從哈佛紐約時報到田納西教堂,誰代表真實的美國

QR Code
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,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... 圖標,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,謝謝!



近年來,我接觸了不少來自東方大國的訪問學者和研究人員。他們多出身於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,在本國曾是推動公共議題、捍衛公平正義的有識之士。坦白說,他們肩負著某種理想主義者的責任與使命,也常常為此付出代價。對於這樣的群體,我本應滿懷敬意與同情。

然而,令人遺憾的是,不少人卻在美國陷入了另一種更隱秘、更精致、也更具欺騙性的意識形態陷阱。他們以為自己親見了“自由的真相”,其實不過是誤入了“自由的劇場”。


他們造訪的是哈佛、耶魯,哥倫比亞大學、加州大學系統這些名校;接觸的是《紐約時報》《華盛頓郵報》、CNN、PBS、NPR等主流媒體;交往的是那些滿口“種族正義”“性別平權”“反民粹”的學界與傳媒同行。

在他們眼中,這些機構代表著美國的核心價值與主流共識。然而問題恰恰在於:這個所謂的“主流”,其實是經過精細篩選、極度同質化的意識形態產物。

根據哈佛大學與密歇根大學的一項聯合調查,在美國頂尖大學的人文社科系中,自認“自由派”或“進步主義”的教師比例超過97%,保守派不到3%。在一些主流媒體編輯部中,這一比例甚至接近100%。換言之,美國“思想的上游”早已被左翼話語全面壟斷。

這不是偶然,而是左派“系統奪權”的結果。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起,“反傳統”“反權威”的思潮席卷校園。法蘭克福學派的“批判理論”、後殖民主義、解構主義、性別研究、批判種族理論等輪番登場,不斷改造課程設置、用詞標准和人才選拔機制。如今,一個保守派學者若不“裝睡”或“變節”,幾乎不可能獲得終身教職。

而媒體早已“藍化”。如果你把BBC國際新聞部與CBS互換,把PBS的整套編輯搬去《衛報》,幾乎不會察覺任何區別。稿件結構、語調、議題、憤怒節奏,高度一致,仿佛全由同一個“正義編劇部”出品。

哪怕是突發事件,他們的頭條也像套模板拼出來的:

以色列空襲加沙,聯合國深表關切”


“右翼煽動移民恐慌,數據顯示另有真相”

“川普言論再掀風波,專家憂民主受損”

這些不是新聞,而是意識形態節目單。而更諷刺的是,他們始終自詡為“新聞自由”的捍衛者。

不少人困惑:美國不是講多元與民主嗎?為何大學與媒體幾乎容不下保守聲音?原因並不復雜,而是三重結構性優勢的長期積累。


首先是入場門檻的壟斷。學術與媒體職位高度依賴同行評審,而左派評委天然偏好左派應聘者。寫過反對同性婚姻、質疑氣候政策的文章?你連“第一輪篩選”都過不了。

其次是正義敘事的壟斷。左派擅長將自身塑造為“弱者代言人”,以情緒壓制邏輯,“不同意我就是歧視我”,在課堂與媒體中形成壓倒性的道德優勢。

第三是內部獎賞機制。基金會、出版社、學術期刊與新聞獎項構成一個封閉的自我嘉獎系統:你批判種族不平等、你倡導性別正義、你反對川普——便有機會獲得職位、資金、榮譽。否則,你出局。

久而久之,大學教授、媒體人、NGO領袖與公務體系形成了一個彼此背書、彼此升遷的“制度左翼階層”,與真實民意、經濟現實與傳統文化日漸脫節。

正是這些來自東方的知識分子,誤入了這個精英迷宮。他們本希望了解美國民主制度,卻在哈佛的肯尼迪學院、PBS的紀錄片和《紐約時報》的社論中,沉浸式學習了一整套左派話語體系。

他們學會了用“白人至上”“性別壓迫”“身份政治”解讀川普,用“新聞自由”“民主危機”背書CNN,卻未曾意識到,他們看到的只是“東西海岸幻象”,而非美國全貌。
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     還沒人說話啊,我想來說幾句
上一頁12下一頁
注:
  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,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!
  • 在此頁閱讀全文
    猜您喜歡:
    您可能也喜歡:
    我來說兩句:
    評論:
    安全校驗碼:
  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
    The Captcha image
    Terms & Conditions    Privacy Policy    Political ADs    Activities Agreement    Contact Us    Sitemap    

   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

    頁面生成: 0.0377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.0010 秒